找到相关内容1623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萨迦班智达生平、事业简介(2)

    、大乐双运、俱生之智、自然妙智、自证妙智和分别寻思之智等许多名称。对此正如《寻思法——注释续金刚念珠》中所云:“宽仁慈爱之良师,正确授诫善思虑,自性义为善分别。”《喜金刚续第二品》云:“外自性为善分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1167946.html
  • 僧团之父 大迦叶尊者

    高兴他自己获得一样,像这样的出家人适合去民家乞食。他说法时,不是为了个人被认可和赞美,而是为了让他人知道这人天至尊的教法,希望他们听闻后,能接受它,并且依法修行。他是为了这至上究竟的教义以及慈爱、悲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1367948.html
  • 云楼佛教艺交杂录(上)

     飞策乱国门,端仪偃郊树。慈爱徒【龙按:徒,原注曰:一作往】相思,中闺【龙按:中闺,原注曰:一作闺中】空怨【龙按:怨,原注曰:一作恋】慕。风【龙按:风,原注曰:一作夙】隶乖往涂,骏足独归路。举袂谢时人...

    陈祚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3267972.html
  • 导师对基督教的批判(中)

    ,以色列的上帝耶和华啊!我赞美你,感谢你,你的大慈爱,使我这外邦人,通晓你的启示!不是你,有谁给我以智慧?谁能通晓你为了爱人,必须治人的真理?”这一段,显然还是在暗示著内在“不仁慈”的本质。  第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75368123.html
  • 唯一的道理(2)

    是在一般人里亦有不同的等级。  定心是心识平和及稳定于观照禅定的目标。不定心是浮躁的并制于障碍。  解脱的心是没有烦恼,因它以善心来阻止不善心的生起。比如以慈爱的力量来解化恚恨,以慈悲治残酷,以喜悦治...原因,及知道它将不再生起。五盖是由于不智的作意而生起,并由于正确的作意而被弃。当见到丑恶的实相时,这将防范欲念的生起。慈爱的洋溢将心从瞠恚中解放,并防范瞠恚。勇猛精进阻止惛沉睡眠,而念念不离呼吸防范掉举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2768384.html
  • 《劝发菩提心集》讲记(五)

    药王能以大智慧(无分别智)善知众生之根性,而随顺调伏,让众生皆能趣向菩提。  譬如:善友,无量相应。发心亦如是,一切时中,不舍众生故。  譬如:善士能以无限慈爱之心诱导学友,止恶行善,无时或忘,与无量...

    慧沼大师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0268457.html
  • 《劝发菩提心集》讲记(六)

    发心悉能遍覆如是众生。  接著,阐述发菩提心的义相。由于发菩提心是以大慈悲心为根本,所以,现在说菩萨修慈悲等,应当广说修学慈、悲、喜、舍四种广大的利他心作为依据。所谓慈,即是对一切众生慈爱的心。悲,即...

    慧沼大师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0268458.html
  • 佛光菜根谭之人和

    慈爱者必能无怨 行善者必能销恶 离欲者必能无恼 Those who help others will gain fortune. Those who are compassionate do not 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1468876.html
  •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

    若论平等,无过佛法。唯佛法最平等。”①佛教的平等思想,尤其是众生平等的思想,深受古代中国下层平民,特别是妇女的欢迎。   慈悲,按照佛教通常的解说,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,悲是悲悯众生并...

    方立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91869069.html
  • 宗教命题的真理问题——宗教体验基础上的宗教多元论

    一种深层次的体会,他会想到:“这说得再真不过了!”再过了一些年,可能母亲病故了,当他又偶尔看到这句诗时,不禁想起母亲在世时对自己的慈爱,想报答母亲也已晚了,这时眼泪潸然而下,觉得这位诗人说到我心坎儿去了...

    周伟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94769193.html